开式模锻的终锻模膛的周边开设有飞边槽。飞边槽的作用是:造成足够大的水平方向阻力,促使模膛得以充满;容纳多余金属;缓冲上下模块,防止其相撞,防止分模面过早压陷或崩裂。其形式及尺寸是否合适,对于毛坏在终锻模膛中的变形流动影响很大。
锤上模锻常用的飞边槽型式如图所示

型式(a) 一般都采用此种型式。因桥口在上模,受热时间短,温度较低,桥口不易磨损或压塌。
型式(b) 用于高度方向形状不对称的锻件。锤上模锻件的形状复杂部分一般设置在上模,目的是便于充填成形和简化切边模的冲头形状。但切边时,要求锻件出模后翻转180°,为此,飞边槽桥部只好设置在下模。此外,当整个锻件模膛完全位于下模时为了简化锻模的制造亦采用此型式。
型式(c) 特点是仓部较大,能容纳较多的金属,适用于形状复杂和毛坏体积难免偏大的锻件。
型式(d) 为增大水平面方向的阻力,在桥部增设阻力沟。用于锻件形状复杂,难以充满的局部地方,如高筋、叉口与枝芽等处,较大的桥部阻力可以迫使金属充满深而复杂的模膛。
飞边槽的主要尺寸参数是桥口高度 hfei和宽度。生产中通常按设备吨位来选定飞边槽尺寸,如表所示
飞边槽尺寸 单位:mm
锤吨位 | hfei | b | b1 |
2t模锻锤 | 2 | 10 | 30 |
3t模锻锤 | 3 | 12 | 35 |
5t模锻锤 | 3 | 12 | 50 |
10t模锻锤 | 5 | 16 | 50 |